彩虹的國度

分享者:輔導科 王禹智老師

今年暑假很幸運到IMG_4413歐洲旅行,旅行中有太多的驚喜難以用言語形容。

在此特別想分享的是關於【彩虹的國度】,多元性別是近期常受人矚目的議題,關於愛這件事,真的只有異性戀才是真愛嗎?在這趟歐洲旅行,看見許多的商店、街道中,都有掛上彩虹旗,或出現彩虹旗的圖案,雖然我不確定所有店家及每個人的掛起彩虹圖誌的真實接受度,但卻深深感到大環境的開放與接納態度。

讓我再想起當初在求學階段時,教授曾經提過:青春期中,許多孩子都茫然和不知所措在自己的性別、性向,但擔心透露後會被社會、同儕排斥,許多的壓力和矛盾更加深1其不知所措。當時,教授建議我們在座位上掛著彩虹旗,讓瞭解彩虹圖誌意義的孩子們,知道有一個空間和接納他的人在這裡,不要讓他自己感到孤單。可惜,工作到現在一直尚未做出”掛起”舉動,我反省此事發現一大部分是自己也有意無意從同事、學生的態度、眼光感受到他們對多元性別的不接受、反對,壓力也敲敲得爬到我身上,以及我還沒準備好和多數人去溝通這件事。

現在,即使仍未掛起彩虹旗,至少要出現彩虹的圖誌在辦公桌,一步一步克服自身壓力,也讓自己的環境感覺更加接納、開放。

 

「工作大未來—從 13 歲開 始迎向世界」

分享者:   輔導教師陳文樺

向大家介紹一本好書,(「工作大未來—從 13 歲開 始迎向世界」),青少年可以藉閱讀此書,進一步探索個人興趣相關進路發展。也可以查閱方式(工具書)利用。

書名:工作大未來         書籍編譯者:江世雄

書籍作者:村上龍         出版單位:時報出版

工作大未來

 

 

 

 

 

 

 

以下分享 撰寫心得

作  者:  廖鏡文   國立新竹高中 二年級 212

「考上好大學,能進入大公司或政府機關工作,從此過著安心穩定的生活,這樣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本書作者村上龍在電視節目訪談中,發現中學生的父母們普遍認為:「唸好學校、然後進入好公司才是幸福的前提」。為了打破這樣的舊觀念,村上龍先生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撰寫了「工作大未來」這本職業介紹書。其中規劃了許多單元,方便查詢,甚至還有「獻給完全沒有喜歡的東西而感到失望的小孩--特別篇」,實可見證作者的用心。這本書以簡單且親切的方式帶領大家探索職業的無限可能,並可讓每個陷入迷途的孩子更快的找到自己的天職,並樂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村上龍將帶領我們以最系統化的方式,摸索出眾多職業的輪廓,並找出那興趣與職業的交會點。

村上龍認為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並不是「偉大的人和普通的人」,也不是「富人和窮人」,也不是「好人與壞人」,亦不是「能言善道的人與遲鈍的人」。這裡講的兩種人,是「從事自己喜歡而且適合的工作,並以此為生」的人,以及部是那樣的人。然而,如何才能了解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以及自己的才能在哪裡呢,我覺得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好奇心。一旦失去了好奇心,就等於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能量。(p。7)

這本書的形式比較類似工具書或百科全書,但是在每個篇章之間還穿插了作者自己對於該類行業的小看法,而且各行各業的介紹實是應有盡有,琳瑯滿目。作者是日本人,所以有時介紹難免會以日本為主,但細心的台灣出版商在每個行業的介紹後還添加了台灣的狀況,大大地方便了台灣讀者。

細心瀏覽過此書後,更加體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道理。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即是「賭場發牌員」這項特殊職業。若要勝任此工作,還得先到發源地拉斯維加斯的訓練學校學習──牌桌上的專業、文化適應,以及流利的英語能力和E Q能力都是必須具備的。若要由發牌員晉升為管理階層,也需要極大的努力以及專業能力的充實。

大家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但誰說龜兔一定要賽跑?龜兔也可以賽「泳」啊!龜兔賽泳已不是比賽耐勞精神,而是比較誰擁有較好的技能以及專業度。現實社會也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不必盲從的拿自己的弱處去和別人的長處比較,而應是好好的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淋漓盡致。我尤其認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找到自己的興趣導向,不但在學習的路上較為愜意,更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就拿現今大學的填選制願為例,有多少學生是在壓力交迫的狀態下填入自己不喜歡的志願,就連最後交單時還要經過父母的再三確認。假若填了某個志願不合其意,還要遭受他們無情的批判,滔滔的說著某某系將來沒出路、興趣養不活人等等的大道理。這實是價值觀完全倒向的後果──醫師永遠比水電工好,工程師永遠優於補鞋工。以「錢」為優先的現實面考量並非不好,但若是當個整日痛苦埋首於工作而無暇顧及家人的醫生,我寧願當個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而逍遙自在的水電工。

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的大學生都覺得自己選錯科系。有的是迫於現實面考量,有的卻是一開始就摸不清楚自己喜愛的是什麼,而是跟著潮流所趨,別人選什麼就選什麼。然而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誰會料到以後哪些工作會大放異彩浮上檯面,而哪些又會逐漸暗淡消退。因此必須找到興趣與職業的連接點,才不會苦苦於後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儘管從事的並非熱門行業,但賺的錢若以足平日生活所需,且安舒自在,夫復何求呢?

我們來此世間就走這麼一回,若要耗費大半時間從事不愉悅的工作,以求未來的高品質生活,無非是本末倒置。還不如馳騁在自己的世界,安安分分做自己喜愛的工作,並在日常生活中體會那零碎卻動人的片刻時光,你將會體會前所未有的生活的感動。從現在起,趕緊自己探索潛藏的興趣,迎向自己的「工作大未來」。

 

登山樂 樂無窮 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分享者:蔡麗苑 老師

台北是一個離山最近的城市,只需搭個捷運或短程公車,就可抵達登山口,山

勢也不高,台北市政府對於郊山也做了一番整理與規劃,其實真的可以將爬山

當作每日的健身活動,山上空氣清新,景色美麗,又可回歸大自然,好處訴說

不盡。如果不想單獨行動,可邀親朋好友一起,更添樂趣,當然也有很多的登

山社團等著我們去參與,以下介紹一個登山網站,內容充實包羅萬象,涵蓋全

台的登山資訊,提供有興趣者參考

http://hiking.thenote.com.tw/

人口變化趨勢下的教育問題省思

分享者:吳致娟 主任

目前臺北市公立高中之招生人數係每年每班酌減1人,103學年度部分高中已開始出現嚴重招生不足現象。【少子女化趨勢】是我國現今不可忽視的問題,除了教育部門對此積極提出探討外,在國防、經濟、財政等各方面,也都引起大家對此問題的關注與探討。馬總統曾說,少子女化是國安問題,但也有學者持不同的看法,認為應參考新加坡作法,人口雖少,但國家競爭力卻很強。

在教育方面的因應政策,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學校整併、廢校、轉型、校園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教育精緻化、重視教育行銷、學區重新規劃及檢討師培制度…外,我認為也應重視在少子化趨勢下,獨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亦是未來應加強的重點,特別是挫折容忍力、合作能力與溝通能力,未來或許也沒辦法只仰賴學生人力就能完成校園整潔工作,將這些工作委外,也許也會變成一種趨勢。此外,充實教育設施招收國際學生亦是可以發展的方向,例如新加坡的一般高中就有招收國際學生,設有國際學生宿舍,除可促進教育國際化之外,還可彌補國內生源不足的問題。

【新移民子女之人數比例有日益增加趨勢】,故教育部門也很重視新移民子女之教育問題,政府投入之經費亦不算少,但錢如何用在刀口上?有沒有用對地方?應該是進行政策或計畫評鑑時要考量的問題。可想見的是,未來臺灣社會的人口組成將會越趨多元化,會變成各種不同種族的熔爐。如何尊重多元文化?如何公平對待不同的族群?…在在都考驗著我們,教師必須培養多元文化觀,學校亦須強化親職教育。隨著社會的開放與包容,國家對於這些新移民子女不僅要給予公平的受教權,也要給予參政權,或許以後也可能出現由新移民子女來擔任總統。

近年來臺北市各校均固定舉辦多元文化週活動,並依規定須排入學校行事曆中,可見「尊重」與「了解」,才是治本之道。與我們鄰近的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民族國家,故十分重視多元文化,其基礎教育在東南亞地區處於領先,在教育上不分語言,不分宗教,不因家庭問題影響學生就學,以英語為基本教學語言,除重視英語之外,更強調母語(華語、馬來語、印度話等均列為官方語言),母語為高中階段之必修或主修科目。我認為未來我國的母語教學,除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之外,也不應將其他新移民語言排除在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包容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