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台北雙年展 劇烈加速度

台北雙年展一直是台灣最受矚目的美術盛宴,也是當代藝術的指標,快到北美館體驗這場藝術洗禮吧!

展期:2014/09/13 – 2015/01/14

地點:北美館 一、二、三樓

「2014台北雙年展」以劇烈加速度 The Great Acceleration 為題,策展人尼可拉.布西歐挪用了科學界對於本世紀人類活動劇烈改變地球生物樣貌的現象,所提出的一種新地質紀元假說 -「人類世 anthropocene 」,藉此來檢視當代藝術如何定義與表現我們的世界?探索在人類與動(植)物、機器、產物與物件之間的鏈結、移枝或交配。

「人類世 Anthropocene 」是1980 年代始創的地質學名詞,指的是人類對地球環境造成的影響,諸如全球氣候暖化、森林遭到濫伐、土壤汙染等,影響所及,遭到更改的是地球本身的結構。如今人類對地球的衝擊比任何地質或自然力量更為強而有力,而科學家就稱這種變化的尺度及速度為「劇烈加速度 The Great Acceleration」。2014 雙年展策展人尼可啦‧布希歐 Nicolas Bourriaud 便是藉由本展來進一步闡明「人類世」概念。

不過「人類世」概念也指出了一個詭異的地方:當集體衝擊越強大、越真實,人類卻對週遭現實顯得失能。個人的這種無力感便會與已獲證實的效應及整個人類物種齊頭並進,甚至連人類物種所生成的科技-結構都顯得不受控制。因此,我們正在見證著「人的尺度 human scale 」的崩壞。

梁慧圭 Haegue Yang 1971-│韓國│擬人造型燈關雕塑裝置

   

本次展覽將會圍繞在共同生活這個主題上發展-意即人類意識與動物群集、資料處裡、植物快速成長和物質緩慢運動之間的共同生活。所以我們可在展覽中看到「先祖性」 ancestralit 人類知覺之前的世界與其礦物景觀,同時還會看到植物移枝以及人類、機器與野獸之間的交合。核心重點則是這個現實:人類只是在寬廣網路中諸多元素中的一個元素,所以我們才需要重新思考我們的關係世界,如此方能考量新的合作夥伴。

   

無論就「人的尺度」或物的世界,《劇烈加速度》都提出大膽推測與挑戰,並對人類進程賦予某種開放式的意義及觀點,釋放出涉及政治、宗教、經濟、倫理與哲學上的參考資訊。

展覽預計有52個參展藝術家或團隊:

哈洛.安卡(比利時)、 查爾斯.艾弗里(英國)、吉爾.巴比耶(法國)、 艾莉莎.巴倫波茵(美國)、 尼爾.貝盧法(阿爾及利亞/法國)、 彼得.布根豪特(比利時)、 羅伯特.卡伯(巴西)、 張恩滿(台灣)、 鄭楊(美國)、 周慶輝(台灣)、 朱駿騰(台灣)、 薛沙.達伍(英國)、 大衛.杜爾(法國)、 卡蜜兒.安侯(法國)、 羅傑.海恩斯(英國)、 胡曉媛(中國)、 黃博志(台灣)、 瓊.喬納思(美國)、 胡迪尼森.朱尼爾(巴西)、工藤哲巳(日本)、 蘇拉西.庫索旺(泰國)、 黎安美(越南/美國)、 林國威(台灣)、 瑪莉亞.洛博達(德國/波蘭)、 約納.弗里曼和賈斯汀.洛威(美國)、 羅智信(台灣)、 泰菈. 馬達尼(伊朗/美國)、 阿布-巴卡.曼薩雷(塞拉利昂/荷蘭)、 喬瑟芬.梅克塞柏(德國)、 納撒尼爾.梅勒(英國)、 瑪莉.穆爾(荷蘭)、 亨利.奧森(丹麥)、 OPAVIVARÁ!(巴西)、 奧.培爾森(瑞典)、 彭泓志(台灣)、 羅荷.普羅沃絲特(法國/英國)、 馬修.羅查.彼塔(巴西)、 瑞秋.羅斯(美國)、 帕梅拉.羅森克朗茨(瑞士)、 蜜卡.羅登伯格(阿根廷)、 斯特林.魯比(美國)、  鐵木耳.斯琴(德國)、 島袋道浩(日本)、 彼得.斯坦弗里(瑞士)、 吳山專及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爾(中國/冰島)、 尼可拉.尤利布魯(阿根廷)、 派崔克.范.凱肯柏(比利時)、 吳建瑩(台灣)、 吳權倫(台灣)、 王郁媜(台灣)、 梁慧圭(韓國)、 安妮卡.伊(美國)。

今年的台北雙年展嘗試指出「人類世」的某些問題,在這個框架之下,從多重觀點體現天地宇宙萬物共同生活的狀態;然而,現實就位處核心:人類只是在寬廣網絡中諸多元素中的一個元素,所以我們才需要重新思考我們的關係世界,並將新的對話者包含進去。簡單地說,本次展覽將會圍繞在「共活性」這個主題上發展 – 意即人類意識與動物群集、資料處理、植物快速成長和物質緩慢運動之間的共同生活。我們在展覽中可以看到史前史及其礦物般的景觀,特別是植物移枝以及人類、機器和動物之間的交配等各個方面。

策展人:尼可拉· 布西歐 Nicolas Bourriaud

國際知名策展人、評論家及藝術史學者,法國高等美術學院院長ENSBA,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 Arts。


他在1998年發表美學著作《關係美學》 Relational Aesthetics ,該書至今在全球各地譯作12種不同語言發行,已被奉為當代美學經典,也讓他成為1990年代西方當代藝術評論中最具影響力的作者之一。他認為在藝術的棋盤上,最高明的棋局是具互動性、平易近人以及彼此連結。強調藝術除了理論也重實踐。當代藝術除了面對來自真實生活的挑戰,同時也必須思考它與社會、歷史及文化之間的關係。


布西歐在1999 年與「2000 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傑宏‧尚斯 Jérôme Sans 共同創立位於巴黎的當代藝術新地標「東京宮」 Palais de Tokyo ,並於1999年至2006年間,與尚斯共同擔任館長。2007 年受邀擔任泰德英國美術館古爾本金安 Gulbenkian 當代藝術策展人並負責第4屆泰德三年展 2009 。2012 年起擔任法國高等美術學院院長至今,2013 於巴黎美術宮先後策劃展覽《歷史上的天使》 The Angel of History 以及《食譜》 CookBook 。布西歐參與國際性雙年展的實務經驗豐富,過去曾策劃第1屆及第2屆莫斯科雙年展 2005 共同策展、2007 、里昂雙年展 2005,共同策展 、巴黎白夜藝術活動 2006,共同策展 、雅典雙年展 2011 等。布西歐繼2010 年之後,2013 年11月再度獲英國藝術雜誌 Art Review 入選為全球藝壇最具影響力的百位人士之列 Power100 。

圖文資料來源: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

風情雅致──明代蘇州文人書畫扇

國立故宮博物院近期開了一個文人書畫扇的展覽,
喜歡中國文人書畫的同學可以把握機會去觀賞喔~
 
風情雅致-明代蘇州文人書畫扇
 
  • 展期:2014/10/04~2014/12/25
  • 陳列室:展覽區一 208
 

展覽說明

扇子是古人搧風引涼的器具,而扇面用於寫字作畫,也是我國傳統書畫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摺扇」,收則折疊,用則展開,古稱「折疊扇」,又名「撒扇」、「聚頭扇」,根據《圖畫見聞誌》所載,源自高麗、日本的朝貢,北宋(960-1126)年間已經流傳中土。明代初期,「倭扇」入貢,深受明成祖朱棣(1360-1424)喜愛,並以之作為賜賚朝臣的禮物,並漸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讚賞。

明代中期,蘇州工商經濟蓬勃發展,民眾生活日益富裕,文化藝術隨之振興,摺扇成為文人書畫家的新寵,在其上揮灑丹青翰墨蔚然成風。於是,本為消夏納涼之日常實用品的摺扇,成了文人雅士怡情遣興的媒介,而有「懷袖雅物」之稱。摺扇的幅面雖不過尺餘,卻能集詩、書、畫為一體,表現出中國傳統文人的三絕之美,既可抒懷、觀賞,又可收藏、餽贈。明人文震亨(1585-1645)《長物志》言:「姑蘇最重書畫扇。」足見明代蘇州地區文人書畫扇盛行。

本院的典藏中,有不少蘇州重要書畫家的扇面傑作,此特展精選明代吳門文人書畫扇面展出,一方面承接本年度「明四大家」特展,另一方面藉此體認摺扇在中國文人書畫藝術發展上的文化特質與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