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奇美博物館看「微縮版400年西方藝術史」!「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亮相

自二月公告起就未展先轟動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於今(5月1)日在臺南奇美博物館正式開幕。歷史悠久的英國國家藝廊,近兩年在英國國內和海外都規劃盛大巡回展以慶祝200週年,此次首次來臺的巡迴展以「國家藝廊之大師精品」(Masterpieces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y)為主軸,精選52件館藏,橫跨15至20世紀,形塑「微縮版的國家藝廊」,從美術館視角講述了一則精彩的西方藝術史故事。

自二月公告起就未展先轟動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於今(5月1)日在臺南奇美博物館正式開幕。歷史悠久的英國國家藝廊,近兩年在英國國內和海外都規劃盛大巡回展以慶祝200週年,此次首次來臺的巡迴展以「國家藝廊之大師精品」(Masterpieces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y)為主軸,精選52件館藏,橫跨15至20世紀,形塑「微縮版的國家藝廊」,從美術館視角講述了一則精彩的西方藝術史故事。

奇美博物館館長許家彰於開幕時感謝文化部、臺南市文化局在內的政府單位協助、眾多企業品牌支持,他表示「很開心可以在英國國家藝廊200週年的歷史性時刻參與這個經典大展,更榮幸能夠成為英國國家藝廊指定的臺灣唯一合作館所,這說明奇美博物館已成為臺灣民眾認識世界文化歷史的重要平臺;希望透過我們一次又一次引進國際大展,增進南臺灣國際交流的機會,也為國人開拓寬廣視野。」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開幕,奇美博物館館長許家彰(右)與英國國家藝廊館長加百列.芬納迪(左)合影。(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開幕,奇美博物館館長許家彰(右)與英國國家藝廊館長加百列.芬納迪(左)合影。(奇美博物館提供)

英國國家藝廊即將於5月10日舉辦200週年盛大館慶活動,館長加百列.芬納迪(Gabriele Finaldi)與館內一級主管百忙之中仍是安排來臺參與奇美博物館的特展開幕。他表示與奇美博物館的合作相當愉快,感慨「這些館藏作品在奇美展出,看起來就像在它們的家裡一樣」。談及特展選件思考,他指出幾項重要原則:首先是展品清單需要足以反映國家藝廊的典藏脈絡;再者,需要足以代表包括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荷蘭、弗萊芒等歐洲繪畫的不同傳統;也需要保證包含具曆史意義的大師之作;最後則是希望透過國家藝廊200年典藏脈絡,來增進亞洲對他們的了解。他強調奇美博物館因過去與英國重要文化機構的合作而有了信譽保障,而英國國家藝廊也將持續拓展海外合作。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入口廊道。(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入口廊道。(奇美博物館提供)

四大主題探索400年時代與文化變遷

英國國家藝廊為慶祝200週年而企劃的藏品巡迴展最初於2020年、2021年分別在澳洲和日本舉辦,大獲成功。隨後國家藝廊調整了企畫及展品清單,自2023年初開始了亞洲巡迴,在奇美博物館之前,已先後在上海博物館、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香港故宮博物院展出。國家藝廊提供給各巡展合作機構以策畫上的彈性,借由同一批展品來製作符合各自需求和條件的展覽,如香港故宮博物院的展出就以肖像、風景、宗教、日常生活等不同類型來劃分子題。

英國國家藝廊是世界最偉大美術館之一。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英國國家藝廊是世界最偉大美術館之一。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到了奇美博物館,這批52件國家藝廊的藏品進一步整合而成四個單元,幾個單元以「時間軸」與「地理區域」為切點,透過時代和時代之間里程碑式的遞嬗和影響,整理出藝術史上的重要時期、轉折點與南北流派,形塑既明確、卻也具開放性的觀看方式。這也呼應了奇美博物館常設展「藝術廳」所呈現、從13至20世紀的西洋藝術脈絡。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一單元「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一單元「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奇美博物館提供)

文藝復興的濃縮景觀

展覽動線上首先是「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兼顧義大利文藝復興及北方文藝復興,勾勒出從中世紀邁向人本色彩濃郁的藝術時代,包含波提切利、拉斐爾、提香、汀多雷多、楊.荷賽特等膾炙人口的大師作品。

桑德羅.波堤切利(約1445-1510)作品〈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約150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桑德羅.波堤切利(約1445-1510)作品〈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約150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其中,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約1445-1510)《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Three Miracles of Saint Zenobius)大約創作於1500年,是文藝復興全盛期(High Renaissance)代表作之一,也是波提切利從唯美畫風轉向簡約而精準的晚期風格之淋漓盡致展現。畫作中以不同時空的並置和延展,以畫幅較長的彩繪壁掛(義大利文spalliera)形式表現五世紀佛羅倫斯主教三個不同的奇蹟故事。

拉斐爾(1483–1520)作品《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約1510–1511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拉斐爾(1483–1520)作品《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約1510–1511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拉斐爾(Raphael,1483-1520)的《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the Infant Saint John the Baptist [The Garvagh Madonna],約1510-1511)以聖母、孩童時的耶穌和小約翰為主角,三角的古典構圖,以柱子凸顯介乎神性與人性之間的聖母形象和神態,透露出宗教題材中於人性上的著墨。

楊.荷賽特(活躍於1508;卒於1532)作品《年輕公主》(丹麥的多蘿西亞?),約1530-1532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楊.荷賽特(活躍於1508;卒於1532)作品《年輕公主》(丹麥的多蘿西亞?),約1530-1532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北方文藝復興代表人物之一楊.荷賽特(Jan Gossaert,約1478-1532)的《年輕公主(丹麥的多蘿西亞?)》(A Young Princess [Dorothea of Denmark?])描繪人物推測為丹麥流亡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女兒,凸顯人物的框中框、栩栩如生的細節、神秘複雜的人物神情與姿態,指向失落王國的惆悵與尊嚴。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二單元「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二單元「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奇美博物館提供)

巴洛克繪畫之飽滿多元

引人深入17世紀巴洛克藝術的「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展區,理解和欣賞華美的南方巴洛克,以及在新教國家更加「入世」的北方巴洛克,卡拉瓦喬、尼古拉.普桑、維拉斯奎茲、林布蘭、范.戴克等17世紀大師都在其列。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1571-1610)作品《被蜥蜴咬傷的男孩》,約1594-1595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1571-1610)作品《被蜥蜴咬傷的男孩》,約1594-1595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其中,英國國家藝廊帶來其最早收藏的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1-1610)三幅畫作之一,象徵意味濃厚的《被蜥蜴咬傷的男孩》(Boy bitten by a Lizard,約1594-1595),獨特飽滿的戲劇張力和精細微妙清晰可見,卡拉瓦喬在人物肖像和靜物畫上的精湛藝術造詣凝聚於同一件作品中。

克勞德(可能1604或1605-1682)作品《聖吳甦樂登船的海港》,1641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克勞德(可能1604或1605-1682)作品《聖吳甦樂登船的海港》,1641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對18、19世紀風景畫家影響深遠的克勞德(Claude,1604/5?-1682)的恢弘之作《聖吳甦樂登船的海港》(Seaport with the Embarkation of Saint Ursula,1641),中心人物為前往羅馬朝聖、卻在回程時因拒絕嫁給匈人首領而與眾少女一起殉道的聖吳甦樂(Saint Ursula),她們置身於克勞德代表性的明亮朦朧海港風景之中,細節與整體氛圍皆令人驚歎。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二單元「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圖為林布蘭作品《六十三歲自畫像》。(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二單元「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圖為林布蘭作品《六十三歲自畫像》。(奇美博物館提供)

林布蘭(Rembrandt,1606-1669)的《六十三歲自畫像》(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63,1669)則是其離世前所繪製的三幅自畫像之一,彌足珍貴的自我凝視,光與色彩之間描繪的微細變化,蘊含晚年藝術家一生打磨之繪畫技藝的巔峰,也令觀者動容。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三單元「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三單元「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奇美博物館提供)

風景畫與英國繪畫的承襲

主題之三的「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則以18世紀盛行英國的貴族子弟前往歐洲大陸、尤其是義大利「壯遊」和交流的歷史為背景,延續至這一趨勢對當時英國繪畫的影響,可親炙威廉.透納、康斯塔伯、卡納萊托、哥雅等對後世影響甚深的繪畫巨匠原作。

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1775-1851)《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出自希臘詩人穆塞厄斯)》(The Parting of Hero and Leander from the Greek of Musaeus,1837前)以史詩般的風格與畫幅描繪了古老的悲劇故事,這位重要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讓人物與敘事在包含有月光與大海的宏大風景中若隱若現,是其晚期重要大作之一。

以英國鄉村風景畫知名的約翰.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1776-1837)的《史特拉福磨坊》(Stratford Mill,1820)中,可見其標誌性的景物光影交錯。康斯塔伯大多數創作從戶外寫生開始,隨後在畫室中於畫布上完成,而這片位於藝術家家鄉附近斯圖爾河(River Strule)河畔的風景,時至今日仍因其畫作而受保護,而免於因時代變遷而面目全非。

卡納萊托(1697-1768)作品〈威尼斯:卡納雷吉歐區入口〉,可能於1734-1742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卡納萊托(1697-1768)作品〈威尼斯:卡納雷吉歐區入口〉,可能於1734-1742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時序更早的威尼斯藝術家卡納萊托(Canaletto,1697-1768)兩幅描繪水城風景的畫作相當醒目,他會以「暗箱」(camera obscura)成像來記錄風景、作為繪畫的精準參照,作品的色彩與構圖兼具寫實與戲劇性,令人流連。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四單元「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四單元「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印象派的另一張面孔

最後篇章「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顧名思義,再訪19世紀晚期承先啟後、卻獨具開創性的印象派,包含為公眾所熟知的莫內、塞尚、馬內、雷諾瓦、高更、梵谷等。與通常亞洲觀眾所熟知的印象派作品有些許不同,此次英國國家藝廊帶來的印象派館藏大多呈現這些大師不太常見的作品,透過它們,可更全面深刻地認識這一時期的創作風貌。

保羅.塞尚(1839-1906)作品《畫室中的火爐》,約1865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保羅.塞尚(1839-1906)作品《畫室中的火爐》,約1865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畫室中的火爐》(The Stove in the Studio,約1865),據推測是描繪其在巴黎早年時棲身的簡陋畫室一角,不同尋常的視角、粗陋的生活用品和牆上的調色板,塞尚標誌性的繪畫結構與形態元素,在二十多歲的這件早期作品中已見端倪。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1841-1919)作品《浴女》,可能於1885-189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1841-1919)作品《浴女》,可能於1885-189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此次展出的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浴女》(A Bather,約1885-1890)精巧朦朧,背對觀者的浴女身姿綽約,既呼應古典繪畫傳統,又以獨特的筆觸與構圖帶來新的現代風格。

文森.梵谷(1853–1890)作品《長草地與蝴蝶》,189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文森.梵谷(1853–1890)作品《長草地與蝴蝶》,189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的《長草地與蝴蝶》(Long Grass with Butterflies,1890)是其離世前不久、在醫院療養時創作的,他不同形態、色彩的獨特筆觸構成了這幅具抽象意趣的作品。

奇美博物館戶外園區。(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戶外園區。(奇美博物館提供)

給所有人的藝術:跨越400年的迴響

據奇美博物館展覽團隊介紹,奇美博物館本身便有國際合作展的規畫機制,團隊在2023年初英國國家藝廊於上海揭幕亞洲首站巡迴展時便有所關注,經內部評估討論流程後,於去年六月開始接洽、商議等一系列流程。奇美博物館曾與英國的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與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分別合作過展覽,也讓此次與英國國家藝廊的合作洽談更為順利。同時,佈展過程中團隊也經歷了許多考驗,無論是展出經典作品所需的溫濕度環境,還是運輸過程、展出、觀眾互動安全,甚至也包括近期地震等天災隱憂,為此需要完成整整24頁的設施安全報告查檢,以利展覽順利舉辦。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布展過程,雙館的修復師仔細檢視拉斐爾的作品《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布展過程,雙館的修復師仔細檢視拉斐爾的作品《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奇美博物館提供)

從民間收藏捐贈國家後逐步發展起來的英國國家藝廊,以「向所有人開放」為自1824年創立以來的一貫理念,迄今採免費入場,也長期與英國境內多家機構保持伙伴關係,讓館藏作品經由巡展不斷與公眾見面。與之有所呼應的是,奇美博物館也始终以民眾為首要考慮對象,館方策展團隊在受訪時表示,團隊所看重的是可透過這樣一檔展覽、為臺灣觀眾帶來什麼。因而即便因借展、運輸、保險、保全等加總起來的巨額費用,難以在此展中收支平衡,還是以平價票券面向大眾,也安排包括親子導覽探索體驗在內的公眾活動,針對本展製作「數位學習資源」以利民眾和教育機構使用。而臺灣民眾也相當捧場,不僅早鳥票開賣後即秒殺,就連規劃了包含導覽手冊、語音導覽等在內深度看展方式的「藝享票」,意料外收穫巨大反響。適逢臺南建城400年,此次特展呈現相近跨度的西方藝術史,帶來一次難得的視覺盛宴之同時,也引人思考文化交流在當代的公眾意義。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

展期 ︳2024年5月2日至9月1日
地點 ︳奇美博物館 一樓特展廳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