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喧囂的孤獨」大展集郭雪湖、林之助等51創作者,爬梳臺灣膠彩百年歷程

聚焦臺灣膠彩百年間的發展歷程,「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大展匯集陳進、郭雪湖、林之助等51位大師和膠彩創作者,共146件作品從日治時期橫跨至當代,即日起至明年2月2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清雅絢麗兼蓄的膠彩畫,基本是以紙或絹為底,透過動物膠調和礦物質顏料或其他天然材質,如水干顏料、土質顏料、金銀泥、胡粉、明礬等進行敷彩,有時畫面亦會加入金屬箔的運用。繪畫工序也較為固定,通常需經構思到寫生、下繪、轉寫、賦色等步驟,配合膠料乾燥的等待也增添其獨有的時間特質。

北美館大展「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即日起至明年2月2日登場。(Photo Credit:北美館)
(Photo Credit:北美館)

146件作品呈現臺灣膠彩百年歷程

北美館最新大展便以膠彩畫為主角,推出「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展名背後概括了膠彩畫在臺灣發展的起伏過程,在日治時期它被稱為東洋畫或日本畫,戰後曾以國畫為名棲居於展覽體系,隨後的正統國畫之爭促使藝術家林之助以膠彩畫的中性定名,試圖調和藝術與政治現實的兩難,而在動盪中不變的是,畫家們專注創作與畫技傳承的堅持。

展覽展出超過百件作品,爬梳臺灣膠彩畫的發展歷程。(Photo Credit:北美館)
作品分為五大區,從日治時期橫跨至當代。(Photo Credit:北美館)
本次展覽選件從日治時期橫跨至當代,共展出51位膠彩創作者、146件作品。依照官辦美展與教育體制的時間軸線,展區主要劃分為:「初相見|汲學」、「遇紛爭|探源」、「守畫域|定名」、「啟學制|重思」與「續開展|多貌」等五區,呈現膠彩畫在臺灣落地化之後的表現樣貌,並體現畫種本質中涵藏不同表現的創作包容性。

日治時期官展推動臺灣美術的現代化

日治時期從1927年起由日本官方前後舉辦的官展「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及「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鼓勵畫家觀察在地風土創作,此時的東洋畫兼有以南畫為名的水墨,及注重色彩表現的日本畫,許多臺灣人更赴外學習當時新鮮時髦、具日本氣質的繪畫形式。
日本美術家原古統曾擔任臺展東洋畫部審查員,也是為臺灣東洋畫教育奠基的啟蒙導師,其《麗島名華鑑》、《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等作品具有用筆細密、設色妍麗的特點;前者以優雅細膩的筆法記錄臺灣珍奇花草,後者則借用江戶時代浮世繪的表現風格,呈顯1920年代臺北今昔交會的重要地景與城市景觀。

鄉原古統《麗島名華鑑》(Photo Credit:北美館)
鄉原古統《臺北名所繪畫十二景》(Photo Credit:北美館)
曾受教於鄉原古統的台灣畫家陳進與郭雪湖,則將傳統東洋畫與本土審美價值帶往另一層次,深深影響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發展。陳進赴日後曾拜近代美人畫大師鏑木清方為師,其代表作《悠閒》以一側臥雕花眠床的女子為題,描寫對象雖為畫家的姊妹,卻也是陳進自己的心緒投射;此作於2010年經北美館修復整理,重現框裱側面及背後絹布折入的隱藏畫面,更可看出床兩側紗幔的延伸花紋、上方整排精細彩色流蘇……等畫中原先未見之細節。

陳進《悠閒》(Photo Credit:北美館)
《圓山附近》則為郭雪湖參加第二回臺展獲特選的作品,他透過寫生的方式描繪臺北圓山附近的劍潭山,並在畫面內安排種類多樣、布局繁密的植被綠蔭;圖中呈現蒼翠蓊鬱的細緻色調,是日治時期受鼓勵之地方色彩主題的代表作之一。

郭雪湖《圓山附近》(Photo Credit:北美館)

戰後的正統國畫之爭

戰後統治權更替帶來新的文化情境,則較常將裝裱於木框上作畫的膠彩畫和直式掛軸的傳統水墨畫並列於國畫部,在取材、色彩及筆線上的表現,都呈現差異的視覺樣貌,其後於1950年代引發正統國畫之爭,1963年的省展進而將國畫部拆分為一部與二部。
當時因時局與重新接觸水墨之故,發展出不少親傳統山水筆意的膠彩作品,亦重新嘗試墨與線表現的可能性。陳敬輝《東海邊色》雖有局部設色,但主要運用墨色與暈染,繪就出山巒疊嶂與水色朦朧的景致,加以淡雅敷彩綴於海景之上,頗具詩意的筆墨趣味。此外,現代主義抽象畫風的興起也刺激藝術家嘗試不同於過往的畫面布局,如在溫長順《形象風景》之中可見滲入立體派的分割技法,將風景稜角轉為多彩強明的幾何色塊,搭配阡陌橫斜的取景方式與線條運用,流露出涵攝西畫風格的傾向。

陳敬輝《東海邊色》(Photo Credit:北美館)

林之助為膠彩畫定名,6件作品反映挑戰畫種傳統的嘗試

1972年的中日斷交與隔年國畫二部無預警取消等事件,使膠彩畫逐漸面臨傳承上的艱難。為爭取官方展覽會的發表空間與大眾的理解,林之助在1977年提出「膠彩畫」這個定名,期盼重新定錨於媒材範圍內的表現可能。

林之助《小閒》(Photo Credit:北美館)
本次展覽共計展出林之助的6件作品,反映他在突破畫種傳統的企圖下所做出的嘗試:《小閒》筆線工整、構圖簡潔,《冬日》進一步以理性的幾何形狀構成畫面空間,再到形象漸趨簡化、具現代性實驗特質的《暮紅》,1976年的《曇花》卻又捨棄了單純化、抽象化的造型,重回畫家一貫堅持的寫生精神。在此轉折之中,可見他曾廣納東、西方藝術的創作理念及技法,為作品另闢新貌,之後則逐漸復歸到寫實的風格表現。

林之助《冬日》(Photo Credit:北美館)
林之助《暮紅》(Photo Credit:北美館)

80年代建立膠彩畫教學制里程碑與技藝的傳承

林之助自1985年起在東海大學美術系教導膠彩畫課程,是臺灣高等教育建立膠彩畫教學制度的開始;詹前裕承續林之助離校後的膠彩教學體系,並逐步擴及課程於各個學制、舉辦夏令營等形式推廣相關創作與觀念。《金色大峽谷》一作表現詹前裕遊歷美國大峽谷時的感動,畫中天空與山水部分以金箔捕捉絢爛的光彩,山谷部分則以皴法營造肌理,創造出具當代精神的金碧山水。

詹前裕《金色大峽谷》(Photo Credit:北美館)
另一方面,探求更多知識的企圖更引動新一波的赴日留學,補上對戰後日本畫發展過程與多樣技法的學習,並將之帶回臺灣,如李貞慧受林之助啟蒙而對膠彩興趣濃厚,畢業後到日本筑波大學深造,鑽研礦物顏料特性及金銀箔的特殊運用。其作品《紅藤》將箔材融入畫面,再加以擦洗形成木樹的肌理變化,配合紅、黑色調對比與雲母礦的組合,使得畫面細膩地突顯礦物顏料的晶體折映。

李貞慧《紅藤》(Photo Credit:北美館)

更為寬廣開放的當代膠彩

而今,膠彩創作者不再拘泥於固定的技法風格,反而分從水墨或西畫的材質特性中覓尋靈感。像是曾建穎的創作從佛教造像風格研究開始,其2010年的作品《千手計畫—第一個一百》,融合白描線法與膠彩傳統的「盛上」技法,將顏料厚疊堆高,塑造浮雕般的立體感,100幅情境各異的手勢隱喻人類各種慾望。「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循著時空環境的發展呈現膠彩畫於傳統與創新之間不斷來回辯證,同時展示創作者探索自身情感與存在環境的當下回應。
曾建穎《千手計畫—第一個一百》(Photo Credit:北美館)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展期|即日起至明年2月2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以上文章出處:https://www.mottimes.com/article/detail/5970

來奇美博物館看「微縮版400年西方藝術史」!「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亮相

自二月公告起就未展先轟動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於今(5月1)日在臺南奇美博物館正式開幕。歷史悠久的英國國家藝廊,近兩年在英國國內和海外都規劃盛大巡回展以慶祝200週年,此次首次來臺的巡迴展以「國家藝廊之大師精品」(Masterpieces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y)為主軸,精選52件館藏,橫跨15至20世紀,形塑「微縮版的國家藝廊」,從美術館視角講述了一則精彩的西方藝術史故事。

自二月公告起就未展先轟動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於今(5月1)日在臺南奇美博物館正式開幕。歷史悠久的英國國家藝廊,近兩年在英國國內和海外都規劃盛大巡回展以慶祝200週年,此次首次來臺的巡迴展以「國家藝廊之大師精品」(Masterpieces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y)為主軸,精選52件館藏,橫跨15至20世紀,形塑「微縮版的國家藝廊」,從美術館視角講述了一則精彩的西方藝術史故事。

奇美博物館館長許家彰於開幕時感謝文化部、臺南市文化局在內的政府單位協助、眾多企業品牌支持,他表示「很開心可以在英國國家藝廊200週年的歷史性時刻參與這個經典大展,更榮幸能夠成為英國國家藝廊指定的臺灣唯一合作館所,這說明奇美博物館已成為臺灣民眾認識世界文化歷史的重要平臺;希望透過我們一次又一次引進國際大展,增進南臺灣國際交流的機會,也為國人開拓寬廣視野。」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開幕,奇美博物館館長許家彰(右)與英國國家藝廊館長加百列.芬納迪(左)合影。(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開幕,奇美博物館館長許家彰(右)與英國國家藝廊館長加百列.芬納迪(左)合影。(奇美博物館提供)

英國國家藝廊即將於5月10日舉辦200週年盛大館慶活動,館長加百列.芬納迪(Gabriele Finaldi)與館內一級主管百忙之中仍是安排來臺參與奇美博物館的特展開幕。他表示與奇美博物館的合作相當愉快,感慨「這些館藏作品在奇美展出,看起來就像在它們的家裡一樣」。談及特展選件思考,他指出幾項重要原則:首先是展品清單需要足以反映國家藝廊的典藏脈絡;再者,需要足以代表包括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荷蘭、弗萊芒等歐洲繪畫的不同傳統;也需要保證包含具曆史意義的大師之作;最後則是希望透過國家藝廊200年典藏脈絡,來增進亞洲對他們的了解。他強調奇美博物館因過去與英國重要文化機構的合作而有了信譽保障,而英國國家藝廊也將持續拓展海外合作。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入口廊道。(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入口廊道。(奇美博物館提供)

四大主題探索400年時代與文化變遷

英國國家藝廊為慶祝200週年而企劃的藏品巡迴展最初於2020年、2021年分別在澳洲和日本舉辦,大獲成功。隨後國家藝廊調整了企畫及展品清單,自2023年初開始了亞洲巡迴,在奇美博物館之前,已先後在上海博物館、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香港故宮博物院展出。國家藝廊提供給各巡展合作機構以策畫上的彈性,借由同一批展品來製作符合各自需求和條件的展覽,如香港故宮博物院的展出就以肖像、風景、宗教、日常生活等不同類型來劃分子題。

英國國家藝廊是世界最偉大美術館之一。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英國國家藝廊是世界最偉大美術館之一。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到了奇美博物館,這批52件國家藝廊的藏品進一步整合而成四個單元,幾個單元以「時間軸」與「地理區域」為切點,透過時代和時代之間里程碑式的遞嬗和影響,整理出藝術史上的重要時期、轉折點與南北流派,形塑既明確、卻也具開放性的觀看方式。這也呼應了奇美博物館常設展「藝術廳」所呈現、從13至20世紀的西洋藝術脈絡。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一單元「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一單元「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奇美博物館提供)

文藝復興的濃縮景觀

展覽動線上首先是「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兼顧義大利文藝復興及北方文藝復興,勾勒出從中世紀邁向人本色彩濃郁的藝術時代,包含波提切利、拉斐爾、提香、汀多雷多、楊.荷賽特等膾炙人口的大師作品。

桑德羅.波堤切利(約1445-1510)作品〈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約150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桑德羅.波堤切利(約1445-1510)作品〈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約150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其中,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約1445-1510)《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Three Miracles of Saint Zenobius)大約創作於1500年,是文藝復興全盛期(High Renaissance)代表作之一,也是波提切利從唯美畫風轉向簡約而精準的晚期風格之淋漓盡致展現。畫作中以不同時空的並置和延展,以畫幅較長的彩繪壁掛(義大利文spalliera)形式表現五世紀佛羅倫斯主教三個不同的奇蹟故事。

拉斐爾(1483–1520)作品《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約1510–1511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拉斐爾(1483–1520)作品《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約1510–1511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拉斐爾(Raphael,1483-1520)的《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the Infant Saint John the Baptist [The Garvagh Madonna],約1510-1511)以聖母、孩童時的耶穌和小約翰為主角,三角的古典構圖,以柱子凸顯介乎神性與人性之間的聖母形象和神態,透露出宗教題材中於人性上的著墨。

楊.荷賽特(活躍於1508;卒於1532)作品《年輕公主》(丹麥的多蘿西亞?),約1530-1532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楊.荷賽特(活躍於1508;卒於1532)作品《年輕公主》(丹麥的多蘿西亞?),約1530-1532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北方文藝復興代表人物之一楊.荷賽特(Jan Gossaert,約1478-1532)的《年輕公主(丹麥的多蘿西亞?)》(A Young Princess [Dorothea of Denmark?])描繪人物推測為丹麥流亡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女兒,凸顯人物的框中框、栩栩如生的細節、神秘複雜的人物神情與姿態,指向失落王國的惆悵與尊嚴。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二單元「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二單元「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奇美博物館提供)

巴洛克繪畫之飽滿多元

引人深入17世紀巴洛克藝術的「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展區,理解和欣賞華美的南方巴洛克,以及在新教國家更加「入世」的北方巴洛克,卡拉瓦喬、尼古拉.普桑、維拉斯奎茲、林布蘭、范.戴克等17世紀大師都在其列。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1571-1610)作品《被蜥蜴咬傷的男孩》,約1594-1595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1571-1610)作品《被蜥蜴咬傷的男孩》,約1594-1595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其中,英國國家藝廊帶來其最早收藏的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1-1610)三幅畫作之一,象徵意味濃厚的《被蜥蜴咬傷的男孩》(Boy bitten by a Lizard,約1594-1595),獨特飽滿的戲劇張力和精細微妙清晰可見,卡拉瓦喬在人物肖像和靜物畫上的精湛藝術造詣凝聚於同一件作品中。

克勞德(可能1604或1605-1682)作品《聖吳甦樂登船的海港》,1641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克勞德(可能1604或1605-1682)作品《聖吳甦樂登船的海港》,1641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對18、19世紀風景畫家影響深遠的克勞德(Claude,1604/5?-1682)的恢弘之作《聖吳甦樂登船的海港》(Seaport with the Embarkation of Saint Ursula,1641),中心人物為前往羅馬朝聖、卻在回程時因拒絕嫁給匈人首領而與眾少女一起殉道的聖吳甦樂(Saint Ursula),她們置身於克勞德代表性的明亮朦朧海港風景之中,細節與整體氛圍皆令人驚歎。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二單元「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圖為林布蘭作品《六十三歲自畫像》。(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二單元「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圖為林布蘭作品《六十三歲自畫像》。(奇美博物館提供)

林布蘭(Rembrandt,1606-1669)的《六十三歲自畫像》(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63,1669)則是其離世前所繪製的三幅自畫像之一,彌足珍貴的自我凝視,光與色彩之間描繪的微細變化,蘊含晚年藝術家一生打磨之繪畫技藝的巔峰,也令觀者動容。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三單元「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三單元「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奇美博物館提供)

風景畫與英國繪畫的承襲

主題之三的「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則以18世紀盛行英國的貴族子弟前往歐洲大陸、尤其是義大利「壯遊」和交流的歷史為背景,延續至這一趨勢對當時英國繪畫的影響,可親炙威廉.透納、康斯塔伯、卡納萊托、哥雅等對後世影響甚深的繪畫巨匠原作。

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1775-1851)《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出自希臘詩人穆塞厄斯)》(The Parting of Hero and Leander from the Greek of Musaeus,1837前)以史詩般的風格與畫幅描繪了古老的悲劇故事,這位重要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讓人物與敘事在包含有月光與大海的宏大風景中若隱若現,是其晚期重要大作之一。

以英國鄉村風景畫知名的約翰.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1776-1837)的《史特拉福磨坊》(Stratford Mill,1820)中,可見其標誌性的景物光影交錯。康斯塔伯大多數創作從戶外寫生開始,隨後在畫室中於畫布上完成,而這片位於藝術家家鄉附近斯圖爾河(River Strule)河畔的風景,時至今日仍因其畫作而受保護,而免於因時代變遷而面目全非。

卡納萊托(1697-1768)作品〈威尼斯:卡納雷吉歐區入口〉,可能於1734-1742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卡納萊托(1697-1768)作品〈威尼斯:卡納雷吉歐區入口〉,可能於1734-1742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時序更早的威尼斯藝術家卡納萊托(Canaletto,1697-1768)兩幅描繪水城風景的畫作相當醒目,他會以「暗箱」(camera obscura)成像來記錄風景、作為繪畫的精準參照,作品的色彩與構圖兼具寫實與戲劇性,令人流連。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四單元「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四單元「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印象派的另一張面孔

最後篇章「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顧名思義,再訪19世紀晚期承先啟後、卻獨具開創性的印象派,包含為公眾所熟知的莫內、塞尚、馬內、雷諾瓦、高更、梵谷等。與通常亞洲觀眾所熟知的印象派作品有些許不同,此次英國國家藝廊帶來的印象派館藏大多呈現這些大師不太常見的作品,透過它們,可更全面深刻地認識這一時期的創作風貌。

保羅.塞尚(1839-1906)作品《畫室中的火爐》,約1865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保羅.塞尚(1839-1906)作品《畫室中的火爐》,約1865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畫室中的火爐》(The Stove in the Studio,約1865),據推測是描繪其在巴黎早年時棲身的簡陋畫室一角,不同尋常的視角、粗陋的生活用品和牆上的調色板,塞尚標誌性的繪畫結構與形態元素,在二十多歲的這件早期作品中已見端倪。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1841-1919)作品《浴女》,可能於1885-189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1841-1919)作品《浴女》,可能於1885-189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此次展出的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浴女》(A Bather,約1885-1890)精巧朦朧,背對觀者的浴女身姿綽約,既呼應古典繪畫傳統,又以獨特的筆觸與構圖帶來新的現代風格。

文森.梵谷(1853–1890)作品《長草地與蝴蝶》,189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文森.梵谷(1853–1890)作品《長草地與蝴蝶》,189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

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的《長草地與蝴蝶》(Long Grass with Butterflies,1890)是其離世前不久、在醫院療養時創作的,他不同形態、色彩的獨特筆觸構成了這幅具抽象意趣的作品。

奇美博物館戶外園區。(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戶外園區。(奇美博物館提供)

給所有人的藝術:跨越400年的迴響

據奇美博物館展覽團隊介紹,奇美博物館本身便有國際合作展的規畫機制,團隊在2023年初英國國家藝廊於上海揭幕亞洲首站巡迴展時便有所關注,經內部評估討論流程後,於去年六月開始接洽、商議等一系列流程。奇美博物館曾與英國的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與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分別合作過展覽,也讓此次與英國國家藝廊的合作洽談更為順利。同時,佈展過程中團隊也經歷了許多考驗,無論是展出經典作品所需的溫濕度環境,還是運輸過程、展出、觀眾互動安全,甚至也包括近期地震等天災隱憂,為此需要完成整整24頁的設施安全報告查檢,以利展覽順利舉辦。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布展過程,雙館的修復師仔細檢視拉斐爾的作品《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布展過程,雙館的修復師仔細檢視拉斐爾的作品《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奇美博物館提供)

從民間收藏捐贈國家後逐步發展起來的英國國家藝廊,以「向所有人開放」為自1824年創立以來的一貫理念,迄今採免費入場,也長期與英國境內多家機構保持伙伴關係,讓館藏作品經由巡展不斷與公眾見面。與之有所呼應的是,奇美博物館也始终以民眾為首要考慮對象,館方策展團隊在受訪時表示,團隊所看重的是可透過這樣一檔展覽、為臺灣觀眾帶來什麼。因而即便因借展、運輸、保險、保全等加總起來的巨額費用,難以在此展中收支平衡,還是以平價票券面向大眾,也安排包括親子導覽探索體驗在內的公眾活動,針對本展製作「數位學習資源」以利民眾和教育機構使用。而臺灣民眾也相當捧場,不僅早鳥票開賣後即秒殺,就連規劃了包含導覽手冊、語音導覽等在內深度看展方式的「藝享票」,意料外收穫巨大反響。適逢臺南建城400年,此次特展呈現相近跨度的西方藝術史,帶來一次難得的視覺盛宴之同時,也引人思考文化交流在當代的公眾意義。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

展期 ︳2024年5月2日至9月1日
地點 ︳奇美博物館 一樓特展廳

2024 台灣國際藝術節,集結 14 國劇場節目,坂本龍一、雲門舞集與桂綸鎂都參與

2024 台灣國際藝術節,集結 14 國劇場節目,坂本龍一、雲門舞集與桂綸鎂都參與各位同學~

明年度台北一年一次最盛大的表演藝術節已經開始售票了~

你有關注了嗎?以下是相關的售票與節目資訊:

2024 即將邁入第 16 屆的台灣國際藝術節( 以下簡稱 TIFA),近期公佈本屆的 14 檔精彩節目,邀請來自愛爾蘭、挪威、西班牙、德國、瑞士、法國、英國、美國、泰國、日本、印度、烏克蘭、中國及臺灣等地的藝術創作者們,推出多達 158 場的演出,第 16 屆的藝術節活動即將在 2024 年 2 月 23 日至 5 月 11 日展開,目前節目票券皆於兩廳院網站開放販售。2024 年初,一起走進劇場的魔力之中!

在 2024 年的 TIFA 的主視覺中,可以看到「水」在繽紛的大千世界流動的意向,其中傳遞著「創作形式與媒材日新月異,終究傳遞的是人心人性與似水柔情。」的意涵,這次的策展節目依舊精彩多元,更在科技藝術發展的現代,納入兩檔結合 MR(Mixed Reality)混合實境科技的節目,帶來有別過往印象的劇場體驗。

2024 台灣國際藝術節 TIFA
2024 台灣國際藝術節 (TIFA) 主視覺 圖片來源/2024 台灣國際藝術節 TIFA

2024 TIFA 的節目,試圖在歷史與當下的議題,透過不同的形式發出與未來共振的頻率。從中除了邀請到不同國家的創作者齊聚劇場,也有許多我們熟悉的名字與身影,將會在 2024 TIFA 出現,一起來看看編輯精選的數檔節目介紹:

雲門舞集經典之作《毛月亮》重返舞台,以巨型螢幕紀錄舞者的身軀對話
今年剛歡慶 50 週年的雲門舞集,2024 年也不缺席,藝術總監鄭宗龍將以 2019 年於 TIFA 發表的震撼之作《毛月亮》重返,以 80 片 LED 拼接的巨型螢幕,與舞者以汗水、肌肉及全身的力量與之對話,以原始純粹的身體動力,突顯這個時代如何跟科技共處的大哉問。

坂本龍一《鏡:KAGAMI》以 MR 技術走入大師最後的獨奏會
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雖然於2023年因病逝世,但在最後時光不斷思索延續藝術生命的可能,《鏡:KAGAMI》就是在他意志下產生的作品,由坂本龍一、Tin Drum合作開發,以展覽與MR技術,在坂本龍一逝世一週年之際,觀眾將走入大師最後的獨奏會,聆聽坂本龍一演奏與生命緊密連結的十首經典曲目,紀念這位永遠的大師。

坂本龍一照片2_請註明:
「在人類有限的生命裡,如何延展音樂的壽命?」這是日本新音樂教父坂本龍一,於罹癌後不斷思索的。隨著身體日漸衰弱,他在過世前鮮少進行現場演出。而在坂本龍一逝世一周年,這份遺願終於透過混合實境技術得以實現。 藝術千秋,人生朝露。最深刻的悼念,凝聚於光影與音符之間。由坂本龍一、Tin Drum合作開發的《鏡:KAGAMI》,以展覽與MR技術,帶你走入坂本龍一最後的獨奏會。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Luigi and Iango。

《黑》由桂綸鎂擔任說書人,訴說民權運動無名英雄被遺忘的一生
由臺灣與法國共同製作的擴增實境展演《黑》Colored,則訴說無名英雄克羅黛特・柯爾文(Claudette Colvin)從進入民權運動卻遭世人遺忘的一生,此製作比照龐畢度中心演出之最高規模呈現,讓觀眾親身走進虛擬實境的空間裡,並由金馬影后桂綸鎂擔任中文版說書人,還原被遺忘的真實。

2024 台灣國際藝術節 TIFA
1955年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郡的公車上,15歲的克羅黛特.科爾文拒絕讓座給一名白人乘客。九個月後,羅莎.帕克斯重複了這一反抗行為,並成為歷史至今銘記的偶像。此次展演將比照龐畢度中心之最高規模,呈現最完整的佈景,包括公車、監獄與教堂等場景,加上場外展牆,重現被隱藏的歷史,還原被遺忘的真實。 圖片來源/2024 台灣國際藝術節 TIFA

《誠實浴池》以川端康成作品《睡美人》為發想,打造感官異色的成人童話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與日本庭劇團PENINO所帶來的《誠實浴池》,由導演王嘉明與導演谷野九郎首度合作共編共導,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文學家川端康成晚年代表作《睡美人》為發想,攜手8位臺日各具特色的演員,聯手打造一則感官異色的成人童話。

白先勇攜手蘇州崑劇院推出青春版《牡丹亭》,以三天節目重現純正的崑劇風貌
歷時20年,超過400場的演繹,白先勇與蘇州崑劇院聯手推出的青春版《牡丹亭》,以古老的傳統樣式、純正的崑劇風貌,再度於 TIFA 將傳世經典,以三天分上本、中本、下本,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2024 台灣國際藝術節 TIFA
青春版《牡丹亭》由白先勇、蘇州崑劇院攜手兩岸文化及戲曲精英全新打造,遵循只刪不改原則,用新時代的審美觀、現代劇場的概念,以傳統作為根基,保留戲曲寫意抽象的空間,以簡馭繁,以古老的傳統樣式、純正的崑劇風貌,將傳世經典以青春靚麗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重現「中國文學最美麗的一則愛情神話」。 圖片來源/國家兩廳院;攝影/許培鴻。

還有更多精彩的劇場節目,像是曾獲金曲獎的春麵樂隊著眼臺灣山林,以 《後現代登高指南》 透過不插電的器樂原聲穿插唸白與聲響設計,演繹登山者心境百態;愛爾蘭編舞家麥可·基根-多藍(Michael Keegan-Dolan)帶來舞作 《界》 來臺演出,此舞作以「隘口」為喻,既是逃生也是步向危險,讓舞者穿梭於各個界線與山稜間,在傳統與當代間流動;還有印度國寶級沙洛德琴大師——阿傑德.阿里.汗(Amjad Ali Khan),則為臺灣觀眾帶來一場精湛無比的音樂會 《印度迴響》 ,不論是和緩沉靜的獨奏,或是與塔布拉鼓歡快熱鬧的重奏,透過撥弦與滑音技巧,感受印度音樂溫潤豐富的共鳴與張力。更多的活動詳情介紹,如音樂會、劇場表演等演出資訊,可以至台灣國際藝術節的網站看更多。

2024 台灣國際藝術節 TIFA
春麵樂隊擅長將古典編制融入流行音樂,由主唱賴予喬、木吉他葉超、單簧管楊蕙瑄、低音單簧管高承胤組成。他們以母語演唱和古典樂器交織復古又創新的獨特聲響,在大膽跨界的同時,優雅而質樸的聲音質地總能擄獲人心。 圖片來源/國家兩廳院
2024 台灣國際藝術節 TIFA
一場神秘儀式,身穿雪白衣服的女孩甦醒,頂著公羊頭飾的男人摘下面具,雙方對峙。瞬間,十二名黑衣人向女孩靠近,儀式開始,眾人隨著樂音舞動、奔馳、讚頌。愛爾蘭知名舞團「舞蹈之家」首度來台呈現代表作品《界》。 圖片來源/國家兩廳院;攝影/Ros Kavanagh。
2024 台灣國際藝術節 TIFA
沙洛德琴是來自北印度的撥弦樂器,它的音色溫潤,音域寬廣且具豐富層次,透過撥弦與滑音技巧能感受它的共鳴與張力。 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攝影/Suvo Das。

用音樂、新馬戲和 DJ 表演,開啟長達 4 個月的藝術嘉年華

除了穿梭在劇場的多重宇宙,TIFA 也為非劇場的觀眾規劃了許多饒富趣味的活動。像是首先登場的是 2024 TIFA 的開幕派對,在農曆春節連假一結束,就會用熱鬧形式與觀眾一起迎春納福。觀眾將跟著「拍謝少年」吶喊搖擺,以及與 「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經歷馬戲的魔幻時刻,最後在 LIVE DJ 的沈浸音樂與節奏中,開啟 TIFA 長達 4 個月的藝術嘉年華。

這屆 TIFA 也首度企劃「藝術家的書櫃」,邀請數位藝術家分享創作時的精神食糧,像是推薦書籍、影像、音樂等作品,於 TIFA 活動期間於表演藝術圖書館展出,讓觀眾同步親身感知,是什麼啟發了藝術家獨特的靈光乍現。此企劃也同步攜手 a reader「創作者書店」,於雙方空間交換展出相關作品。

另外,還有與長期推廣閱讀的獨角獸計畫規劃特別的藝術體驗活動《在無用之中閃耀光芒》,將把閱讀帶進國家音樂廳當中,讓前來的觀眾能藉由閱讀與音樂沈澱內心。同時還有多場從不同節目內容延伸的特殊講座、工作坊與分享會,也將陸續釋出報名方式,相關活動目前皆可上兩廳院官方網站查詢更多。

2024 台灣國際藝術節 TIFA
圖片來源/獨角獸計畫。

2024 台灣國際藝術節 ( TIFA )
時間|2024/2/23 ~ 5/11
地點|國家兩廳院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1號 )
活動詳情|https://npac-ntch.org/programs/series/tifa/2024
售票網站|https://www.opentix.life/topic/1531162535652691968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各位同學~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有提供定時導覽,

鼓勵大家多多接觸藝術活動,並多利用定時導覽了解展覽內容的精髓。

以下是活動及展覽相關資訊~

本屆雙年展主題「小世界」(Small World)代表著希望,也同時透露著不安;全球疫情撞擊出個人對自我生活更大的掌控權,卻也同時挑動了被孤立於廣大群體之外的隱憂。我們發現當世界縮小時,它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卻也可能使人心更為疏遠:這個「小世界」,懸浮在相聚與分離兩端之間的游移狀態中。本屆雙年展指向我們所共同面臨的處境,邀請觀眾一同探索如何運用疫情經驗來提出新的生活想像,反思當日常愈趨緊繃及複雜時,人們對簡單與感性的渴望是否也變得遙不可及?本展由策展人周安曼、作家兼編輯穆柏安(Brian Kuan Wood)和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共同策劃,匯聚50多位臺灣及國際的藝術家和音樂人,展出包括19件全新創作和委託製作,以及一系列的聲響、音樂表演、動態影像、攝影、錄像、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本活動將帶領散客觀眾一起遊歷、探索變身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空間的北美館。

 

導覽時間|每場導覽約50-60分鐘

活動費用|活動免費,惟請先依規定購買門票(6歲以下免票,請參閱美術館門票收費標準

報名方式|無需事先預約

 

導覽場次|2023/12/05(二)至2024/03/24(日)止

華語定時導覽:每週二至週日10:30、14:30。

集合地點:本館1樓大廳驗票口旁。

 

親子定時導覽:每週二至週四10:00;週六日11:00、15:00。

集合地點:1樓大廳左側親子導覽集合點。

 

英語定時導覽(12/14起提供導覽) :每週四14:00;週六14:00、16:00。

集合地點:本館1樓大廳驗票口旁。

 

注意事項

  1. 導覽開始前5分鐘請於集合點等候。
  2. 為與每位參與者共同維護美術館參觀品質,敬請配合本館工作人員之引導與導覽員行程規劃,與我們一同創造豐富的藝術學習經驗。
  3. 本館依指揮中心之防疫政策調整,自112年2月20日放寬室內戴口罩規定,入館參觀可免配戴口罩。惟建議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年長或免疫力低下者,配戴口罩入館,以保護自身健康。

關渡美術館~奈良美智特展

文化總會歷經10個月的聯繫與溝通,力邀日本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來台,舉辦在台灣的首次特展,將於2021年3月12日至6月20日於關渡美術館展出!

去年4月,#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在推特上表達對台灣捐贈口罩的感謝,為此 蔡英文 Tsai Ing-wen 總統也在社群予以回應,搭起台灣與奈良美智的友好橋梁。加上今年正好是311十週年,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也希望將「奈良美智特展」納入日台友情系列活動,經奈良美智同意後,便攜手文總積極協助並籌辦相關事宜,更加展現台日之間深厚的情誼,也看出奈良美智對於世界關懷的用心之深、堅持之力!

首波曝光的展出作品,為奈良美智甫於2020年在東京森美術館展覽的新作——「月光小姐(Miss Moonlight)」,並首度在海外展出。為向經典致敬,文總1月15日(五)於獲金鼎獎肯定的《FOUNTAIN 新活水 》一月號,將獨家釋出以「月光小姐」為主視覺的宣傳卡片,喜愛奈良美智的粉絲們不要錯過了!
——
展覽時間|2021年3月12日至6月20日
展覽地點|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2F
主辦單位|中華文化總會、Yoshitomo Nara Foundation(Japan General Incorporated Foundation)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KdMoFA 關渡美術館
協辦單位|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INCEPTION 啟藝
特展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YOSHITOMONARAinTW

不朽的青春 臺灣美術再發現| 北師美術館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名來自黃土水1922年〈出生在臺灣〉,企圖展現百年來這輩藝術家透過藝術創作追求「精神不朽」的時代精神。「再發現」不僅指涉曾被認為佚失作品的新出土,同時也意味著對已知作品新史料的「再挖掘、再認識」,期許透過展覽讓我們與過去對望並對話,讓文化的邊界擴展至最大程度的開放性。

展覽資訊↓↓↓

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

 

2018亞太傳統藝術節

一年一度的傳統藝術節又來了,這次將範圍擴大,由亞太地區擴大為整體國際區域,邀請了東北亞的日本、韓國,西亞的亞美尼亞,北亞的圖瓦共和國,東歐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六國,共計12組外國團隊與5組臺灣團隊,進行表演激盪與交流,嘗試鏈結不同區域的多元傳統藝術,在臺灣亞太傳統藝術節平臺,創造火花。本次活動分兩個場地進行:一是台灣戲曲中心,另一是宜蘭傳藝中心。歡迎有興趣的師長同學們絕不要錯過喔!

 

臺北場次:臺灣戲曲中心(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

日期 時間 類別 活動名稱 地點
10/11(四) 19:30 演出 日本坂東扇菊舞踊《間(Ma)》 大表演廳
10/12(五) 19:30 演出 日本坂東扇菊舞踊《間(Ma)》 大表演廳
19:30 演出 保加利亞《詠新生•慶豐收──比斯萃薩女性耆老複音歌唱》   3102多功能廳
10/13(六) 14:30 演出 保加利亞《詠新生•慶豐收──比斯萃薩女性耆老複音歌唱》   3102多功能廳
19:30 演出 韓國任實郡筆鋒農樂 Imsil Pilbong Nongak and Hi-Hi-Nantrak 大表演廳
10/14(日) 14:30 演出 韓國任實郡筆鋒農樂 Imsil Pilbong Nongak and Hi-Hi-Nantrak 大表演廳
14:30 示範講座 巴爾幹半島音樂講座 臺音館B1視聽室
10/15(一) 19:00 樂舞工作坊 日本舞踊工作坊 3102多功能廳
19:00 示範講座 韓國筆鋒農樂講座 臺音館B1視聽室
10/16(二) 14:00 樂舞工作坊 韓國傳統節奏與舞蹈工作坊 3102多功能廳
19:00 樂舞工作坊 保加利亞複音歌唱技巧與示範 3102多功能廳
10/17(三) 19:00 樂舞工作坊 保加利亞複音歌唱技巧與示範 3102多功能廳
10/18(四) 19:00 樂舞工作坊 保加利亞女聲合唱的奧秘 3102多功能廳
10/19(五) 19:00 樂舞工作坊 保加利亞女聲合唱的奧秘 臺音館B1展示室
19:30 演出 臺灣國樂團&九天民俗技藝團《陣頭傳奇》 大表演廳
19:30 演出 亞美尼亞杜讀管三重奏The Art of The Armenian Duduk 臺音館B1視聽室
10/20(六) 14:30 演出 保加利亞《新與舊──保加利亞的天籟美聲》 3102多功能廳
19:30 演出 亞美尼亞杜讀管三重奏The Art of The Armenian Duduk 臺音館B1視聽室
19:30 演出 臺灣國樂團&九天民俗技藝團《陣頭傳奇》 大表演廳
10/21(日) 09:30 專題演講 淺談韓國四物遊戲的長短與長短點 國際會議廳
10:30 國際論壇 傳統節慶音樂在當代的藝術化發展軌跡 國際會議廳
14:30 演出 保加利亞《新與舊──保加利亞的天籟美聲》 3102多功能廳
14:30 示範講座 亞美尼亞杜讀管音樂講座 臺音館B1視聽室
10/22(一) 09:30 國際論壇 傳統樂器在當代語境中的堅持與適應 國際會議廳
13:30 專題演講 沿著絲路走:魯特族彈撥樂器的歐亞之旅 國際會議廳
14:30 國際論壇 東西歌樂在文化的相遇 國際會議廳
10/23(二) 19:00 樂舞工作坊 塞爾維亞傳統樂器的介紹與示範 3102多功能廳
10/24(三) 19:00 樂舞工作坊 塞爾維亞傳統歌唱及其歌唱技巧 3102多功能廳
10/25(四) 19:00 樂舞工作坊 塞爾維亞傳統歌唱及其歌唱技巧 3102多功能廳
10/26(五) 19:00 樂舞工作坊 圖瓦音樂與喉音歌唱技巧─進階班 3102多功能廳
19:30 演出 塞爾維亞巴爾幹王國Balkanopolis 大表演廳
10/27(六) 14:30 演出 塞爾維亞巴爾幹王國Balkanopolis 大表演廳
14:30 演出 圖瓦共和國《草原之音》 3102多功能廳
19:30 演出 臺灣+塞爾維亞《東西聲紋•跨域交織──塞爾維亞與賽德克族複音歌樂會演》 3102多功能廳
10/28(日) 14:30 演出 上半場─圖瓦共和國《草原之音》

下半場─塞爾維亞《Svetlana Spajić Group 重唱音樂會》

大表演廳
11/02(五) 19:30 演出 臺灣國樂團&韓國國立國樂院《晨曦燦爛──朝鮮半島的音樂風情》 大表演廳
11/03(六) 19:30 演出 臺灣國樂團&韓國國立國樂院《晨曦燦爛──朝鮮半島的音樂風情》 大表演廳